有一个美丽的地方
来源:水电十六局 作者:林惠珍 时间:2024-09-27 字体:[ ]

从古到今,多少文人墨客,似乎都打着同样一个诳语:“月是故乡明”。普天之下,一轮明月本无差别,偏要说故乡的月儿明,可见是融入个人主观的情感,这种心理上的定势缘于故乡情结之所在。

50年末代,父母因工作需要调到古田吉巷镇,由此,吉巷便成了我的第二故乡。

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,说她美,缘于特殊情结演绎出的别样情怀。如今,年逾半百的我,这份故乡情结越发无法释怀,几回回梦里重游。

于是,清明踏青时节,姐妹相约,一路驱车,前往久别的故乡——古田吉巷。

眼前是一片林立的高楼,一条繁华喧嚣的街道,昔日的镇政府大院空空荡荡,已寻不见我的童年踪迹,惟有院子右侧的“红旗馆”像个垂暮的老人,带着最后的喘息,依然矗立在那里,这份凝重仿佛在昭示着一年又一年风雨不变的坚持。

我极力平复着自己的心情,些许的伤感涌动,这里是我朦胧间接受政府大院严谨规范和红色教育的地方,这里是承载我及我家人欢欣荣华的地方啊。

上世纪六十年代,我出生在这个地方,一家人住的是公社分的筒子楼,邻里间礼让互助,充满和谐温暖。

父亲在银行工作,那是以算盘作为唯一运算工具的年代,职业敏感磨炼了他精确的数字感觉,他从一名普通职员做起,一路晋升至副行长。父亲曾经两次让出调资机会,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“表哥”。父亲公私分明,一次,姐姐写作业时用了印有单位名称的草稿纸,父亲见到立马告诫我们,不要用办公笺,那是办公用品,不可动用公家的一针一线。“不沾公家光”深深地印在我家兄弟姐妹的脑海中,多年来,这也成了家人的行事规范和指南。

在那个年代,女性有份工作就挺不简单了,而女党员、女干部更是少之又少。母亲在单位里是一名能力很强的党员干部。六十年代,公社一名女学生考入卫校,因其童养媳的身份,家中极力反对她上学。母亲不厌其烦,一次次上门沟通协调,最终,做通她家人的思想工作,女孩得以继续求学。母亲在家中是贤内助,照顾老人,抚养孩子,料理家事。我时常抿抿嘴,贪婪地回味母亲烹饪出的香喷喷的饭菜。她不同于普通妇人,从不以打骂方式教育子女,总以自身为标杆对孩子谆谆教导。每当我们遇到烦恼,母亲总能拨开云雾,让我们解开心结,受益匪浅。家里家外一把手的母亲,用心经营幸福家庭,用爱托起子女的梦想。

驻足大院中的我,仿佛又看见父亲埋头工作的情景,还有母亲辛勤忙碌的身影,纵然岁月流逝,这一切却依然那么清晰。

父母工作繁忙,日里陪伴我们的多是外婆。裹着小脚的外婆,发如银丝,慈眉善目,精神矍铄,稳重端庄。外婆的“进步思想”在当时显得新颖独到,记得她曾教我们临睡前要先呵一口气,如果谁白天说谎话、脏话,或者骂人,那气息就怪异难闻。于是,我们兄妹几个每晚都会相互测试,外婆的教育之道可见一斑。

几年后,因公社扩大规模,我家搬到房东婵娟阿婆家中,那是一栋三层大木屋。阿婆算是大家闺秀,儿子常年在外工作,一人独居,她行动不太方便,平日里对外联系或居家的日常事务都由我家代劳,与其说是房东,倒不如说是我家的一位长辈。帮阿婆寄信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了,她每次会奖励我们两分钱,兄妹间无论谁获得,都会变换成6颗咸橄榄或薄荷糖,人手一颗,那是一份沉甸甸的爱意。

排行老幺,从小就爱嬉闹玩耍的我,自是家中长辈的宠儿,有着享不尽的殊荣与优厚的待遇:黄米糕+牛奶的奢华早餐,不用与哥哥姐姐轮值家务活……久居的这座小楼,留着太多的成长记忆,那里有母亲为家人精心烹煮美食的柴火灶,有春日里姐姐在廊台上垫脚系挂的晾衣绳,有哥哥下河捕捉鱼虾时斜挎在肩的小竹篓……还有大姐出嫁,以及舅舅结婚时热热闹闹的婚礼,还有厅堂里悬挂在“三忠于”布景前的那张家族大团圆的全家福……

六岁那年,因父母工作调动我们迁入古田县城,成年后,随工作调动又走过了几个城市。

但有一个地方:“公社”“红旗馆”“三层大木屋”……这份柔软在我灵魂深处的情愫,伴我一路追寻阳光。

思绪慢慢收集美丽的过往,淡淡的乡思深巷般曲折悠长。一步步一回头,我依依告别那渐行渐远的地方——美丽的吉巷。
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

浏览次数: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